據(jù)傳宋朝時武隆有個朱姓縣官,此人貪污受賄,致使民不聊生,老百姓對他無可奈何。當(dāng)時,衙門外一個飯館的師傅體察民情,想出一種吃食叫“繩綁捆豬吃”, “豬”即暗諷“朱”的意思。他把豬肉切成片,剁成末,用薄面皮包住后纏上粉條,粉條即繩子,意為把“朱”繩捆索綁,剁成肉醬。
消息傳出,百姓 心花怒放,都想去啃“朱”幾口,出出心中悶氣。就這樣,一傳十,十傳百,這家餐館生意興旺。一天,朱縣官也來吃“繩綁”,飯館師傅忙抓一把面撒在其上,蓋 上籠蒸。因為味香撲鼻,縣官就問籠中是什么吃食,師傅說是蒸肉,饞得縣官直流口水,大叫:“快快,把籠揭開,讓老爺吃點蒸肉!”這次,朱縣官吃了大半篦子 蒸肉,之后又天天來吃。后來,他聽說這蒸肉的暗喻之意后,一氣死在衙門里。此后,蒸肉慢慢流傳,成為重慶的獨特小吃。